2007-10-06

休士頓大學禪修課(6)--心如工畫師


《華嚴經》中有這麼幾句話: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」

從前有一位高峰妙禪師,到外地參訪善知識。參訪途中,由於身體不適,所以到客棧住了一陣子。有一天晚上,高峰妙禪師起來找水喝,在一片漆黑中,摸到了一盆水,舀起水就喝,喝了之後覺得水很甘甜。

隔日一覺醒來,他再到廚房找到昨晚那盆又甘甜、又清涼的水,正準備要舀來喝的時候,一看──水面上浮著一層白沫,而且聞起來還有一股臭味,原來那是洗腳水!當高峰妙祖師知道昨晚喝了一肚子臭水時,當下愣住了,而就在這個時候,竟也開悟了。開悟時說了四句話:「飲之甚甘,聞之甚臭;非關外物,淨穢由心。」昨天晚上喝這盆水時,感覺又香又甜,可是今天聞到了臭味,知道這是洗腳水,馬上就不想喝了,為什麼呢?「非關外物,淨穢由心」,想喝與不想喝跟這盆水沒有關係,完全是自己這念心的分別所致。昨天晚上喝的時候,不知道是洗腳水,這念心沒有分別取捨;而今天知道這是洗腳水時,直覺得難以下嚥,這是因為自己的分別心,認定這水是髒的,所以不敢再喝。有了分別心,外在的世界就成了相對的境界,一切都是自心的作用,高峰妙祖師就是悟到這個道理。

從這個公案可見,我們的心的確如同世界上最優秀的畫家,能畫出多采多姿的世界,也能畫出喜怒哀樂的人生。因此佛教主張,要想獲得美滿的人生,就必須從淨心開始,因為只有美好的心靈才能畫出絢麗多采的人生。

2007-09-27

休士頓大學禪修課(5)--禪者佛之心



宋朝的大學士蘇東坡居士,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,當他被貶到江北瓜州做官的時候,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高僧佛印禪師相識。平時二人在佛學上總不忘相互切磋,但每次老是讓佛印禪師佔盡上風,蘇東坡心裡總覺不是滋味,所以百般用心,想讓佛印下不了台。

一天,兩人相對坐禪,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,問佛印禪師:「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什麼?」

佛印禪師說:「像一尊佛。」

蘇東坡聽了之後滿懷得意。

此時,佛印禪師反問蘇東坡:「那你看我的坐姿像個甚麼?」

蘇東坡毫不考慮地回答:「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!」

佛印禪師微微一笑,雙手合十說聲:「阿彌陀佛!」

蘇東坡回家後,很得意地向蘇小妹炫耀:「今天總算佔了佛印禪師的上風。」

蘇小妹聽完原委,卻不以為然地說:「哥哥!你今天輸得最慘!因為佛印禪師心中全是佛,所以看任何眾生皆是佛,而你心中全盡是污穢不淨,把六根清淨的佛印禪師,竟然看成牛糞,這不是輸得很慘嗎?」

蘇東坡手拈一拈鬍子,黯然地同意蘇小妹的看法。

禪者佛之心,也就是人人本具的清淨心。這念清淨心,在自性中本有的,不需要向外馳求,但必須靠自身的親證體會。而禪坐訓練正是體會佛心的法門之一。在所有的學問中,學習認識「自己」應該是最重要的功課。所謂「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。」向外馳求,就是苦海無邊。向內來找,在自性上用功夫,就是回頭是岸。禪坐訓練我們如何在自性上用功夫,觀察起心動念,了解一切苦樂均由一心所造。當這念心時時刻刻保持寧靜,心中便是一片光明,進而將禪的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,讓別人也感受這種寧靜、安詳,人生就會變得更有價值、更有意義。 

2007-09-19

休士頓大學禪修課(4)--八風吹不動



蘇東坡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,滿腹經綸,頗有學問。他的智慧也很高,能言善辯,語多幽默,通達一切經典,所作的詩和文章也膾炙人口。當他被貶到江北瓜州做官的時候,結交了一江之隔的金山寺高僧佛印禪師,兩人經常談經論道,在佛學、文學上也不忘相互切磋 。

蘇東坡修禪定日漸有了功夫,一次出定後,喜孜孜地寫了一首詩:

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
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

這首詩中陳述蘇東坡向佛叩頭。他覺得自己放起光來,照著三千大千世界。八風是稱、譏、苦、樂、利、衰、譭、譽。蘇東坡自以為自己定力很夠,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。他端坐在紫金蓮上,到了如如不動的境界,自己覺得真是妙不可言。於是寫下來,送去給佛印禪師,請禪師印證他是不是開了悟。

詩中提到的「八風」就是八種境界。「稱」就是讚美的境界,「譏」是被人譏笑、諷刺的境界,「苦」是不如意的境界,「樂」就是快樂的境界,「利」是對自己有利益的境界,「衰」是很不吉祥的境界,「譭」就是遭人譭謗的境界,「譽」就是受誇獎、譽揚的境界。

蘇東坡自認為面對這八種境界,他都能不起心動念了,就請求佛印禪師來給印證,希望佛印禪師讚歎他幾句。佛印禪師看了,給他批了四個字,就叫僕人帶回去。僕人回去交給蘇東坡,蘇東坡洋洋得意地把信打開,一看寫了四個字「放屁!放屁!」一時沖沖大怒:「啊!我作這麼好的詩,你怎麼說我是放屁?簡直混帳了!」於是立刻渡江去找佛印禪師理論。蘇東坡也不等人傳報,就直闖方丈室,說:「你這個佛印和尚,是不是發瘋了?」

「你為什麼說我發瘋呢?」

「我寫個偈頌請你印證,你為什麼在後邊批那四個字?」

「喔!你已經八風吹不動了,怎麼被我放了兩個屁,就把你氣過江來了呢?

蘇東坡一想:「唉!是啊!這也是八風之一。我八風吹不動,為什麼又被這兩個字弄到江這邊來了?」於是趕快叩頭頂禮,請禪師還要多多教誨,就回去用功去了。

蘇東坡認為自己是八風吹不動了,實際上這只是口頭禪,真正遇到境界,他就受不了;就如佛印禪師寫了那兩個字「放屁!放屁!」他一看,就要和佛印禪師起紛爭,辯明是非。

在平常的禪坐訓練中,給我們很好的機會,觀察自己是不是能做到「八風不動」的境界。今天如果坐了一支好香,是不是心理就洋洋得意了,自己讚美自己功力大增呢?或是停留在禪定的快樂中,或是覺得師父應該來稱讚我一番呢!其實心具十界,一念三千,能時刻清楚明白所起的當下每一念心,也就能漸漸朝著「八風不動」的定力進步了。

2007-09-12

休士頓大學禪修課(3)--活在當下

我們常把「活在當下」放在嘴邊,不外乎互相鼓勵,要把握稍縱即逝的因緣,或是對已經失去的,安慰自己把過去放下,將心念轉移到現在。不過「活在當下」有時候流於口頭禪。

佛教中有這麼一個故事。
兩個上山取經的和尚,在途中遇到河流擋道,同時有位身著華服的姑娘在河岸邊發愁;因為河水水位不淺,她怕涉足過河會弄溼了衣裳。其中一個和尚二話不說,立刻揹起姑娘帶她過河,上了岸便把她放下,繼續往前走。

兩人走了一小時後,另外那個和尚忍不住出聲了:「所謂男女授受不親,和尚更是不能近女色,你剛才的行為豈不是犯了大戒?」

只見第一個和尚神色自若地回答:「我一小時前就把她放下了,為何你到現在還揹著她?」

活在當下,不眷戀、執著於過去,對未來不擔憂、不期待,這才是修行的智慧。透過禪坐的訓練,我們能從中如是觀察,如何將注意力停留在當下一進一出的呼吸間。藉由禪修讓自己體驗活在當下的感覺。生命是不斷延續的過程,唯有活在當下,才能夠有不斷積極前進的現在進而造就積極且美好的未來;過去的早已結束,未來的尚未到達,人是活在現在的時間裡。禪修的訓練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落實「活在當下」的智慧。

2007-09-05

休士頓大學禪修課(2)--當心的主人


天堂在那裡?地獄在那裡?如果它們真實存在,你能指出方向嗎?

過去有一個將軍向白隱禪師求法,他疑惑地問:『禪師,真的有天堂地獄嗎?』

『有啊!』

『那麼,天堂地獄又在哪裡呢?』

白隱禪師打量了他一番,問道:『你是什麼人?』

『在下是一員武將。』

白隱禪師大笑:『哈哈!笑死人了!就憑你這麼一付乞丐模樣,也配做鎮國將軍?哈哈!笑死人了!笑死人了!』

這個將軍勃然色變,心想:我謙虛誠懇的來問道,你怎麼一開口就罵人呢?真是太無禮了。於是怒氣沖沖拔出腰間佩劍,向禪師一劍砍去,白隱禪師笑聲一收,伸手向將軍一指:『你看!地獄之門開啟了!』

這個將軍一聽,心念電轉,立刻懂了,剎那間對自己的暴虐覺得慚愧,趕忙放下利劍,恭恭敬敬的向禪師道歉說:『末將愚痴,多有冒犯,尚望禪師鑒諒!』

白隱禪師呵呵笑了起來,點點頭:『你看,這不就是天堂之門開啟了嗎?』

我們人生一世,究竟上天堂還是下地獄,別人都不能替我們作主,能作主的,只有自己的心!許多其他宗教認為天堂地獄是死後才去的一個地方,佛教認為天堂地獄就在一念之間。禪修能訓練我們如如觀察起心動念,時時保持覺性,念念清楚分明,將心安住在原本清淨的本性中。

2007-08-29

休士頓大學禪修課(1)--禪修簡介

From ABS Class 1

今天見石法師主要教導禪修的第一個步驟--數習觀。
法師建議大家在家裡也要排出時間來練習數習觀,就算是五分鐘也算,團體的練習也同樣的重要。
(所以要常來上課!)
禪修班的練習可以幫助大家維持家裡練習的習慣。

2007-03-25

法務紀實: 玉佛寺一日禪修







今天在玉佛寺帶領大眾居士一日禪修。參加的人數約有二十幾位,許多都是初學的居士。雖然是初學,但是仍用十分嚴格的方式去帶領,總覺得自己有責任,希望能給他們有些許的助益。

2007-03-18

法務紀實: 玉佛寺佛學研討班

自三月初開始,應玉佛寺之邀,為大眾開辦佛學研討的課程。
許久沒有與大眾結緣,對此機會更加的珍惜;對玉佛寺常住的慈悲,住持宏意法師的護念,更是感念於心。每次上課雖然人數不多,但都還維持在二十來位居士。尤其對他們的用功與精進,更是佩服。本來告知是為年輕的居士授課,因此在課程設計上,多了許多的作業與資料的搜尋,但實際上課的卻都是有些年紀的居士。但他們卻也不畏其苦的,每次都能完成給予的作業,精進的態度令人折服讚嘆。

2007-02-10

法務紀實: 玉佛寺授課

今天應德州佛教會玉佛寺之邀,為其寺中的新學居士們授課。玉佛寺是休士頓最早的一座華人佛教寺院,有三十多年的歷史。
去年年底,曾與其 住持 宏意法師洽談數次,當時即力邀我在課餘之時,到寺裡與大眾居士結緣。 當時宏意法師聽說我隻身於美求學,沒有道場的奧援,即請居士安排,盼能與我見面。 在首次的會面中,法師即表示關懷與鼓勵之意。
上週再次到玉佛寺拜訪,當時法師再次提起,讓我與大眾結緣,也不便再予以推辭。陳璇居士也多次鼓勵,要我多跟當居僑界居士結緣,為當地的佛教付出心力。
身為佛教行者,納受十方供養,本就應盡己之力,取之十方,用之十方,為佛教盡一己微薄之力。這一直也是自己的一種心願,在修學的這個階段,能與不同的居士相互學習;只要是佛教的道場,能給我盡力、學習的機會,我都十分的樂意付出自己所學。甚或是其它的宗教團體,對佛法、禪修有趣興,只要有所需要,都願意與其結緣。或許,踏出這一步,就是個好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