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10-03

演講訊息:慈悲的處世,智慧的人生


  見石法師接受拉瓦卡港(Port Lavaca)僑界的邀請演講「慈悲的處世,智慧的人生」, 與會的有 FORMOSA PLASTICS CORP (台塑德州廠) 經理、工程師、職員、當地華僑。法會中為大眾開示佛法中慈悲與智慧的關係,並巧妙地引用生活中的例子,引導大眾將佛法的道理運用於生活之中。

  在為大眾開示時,強調慈是與樂、悲是拔苦,而在佛陀的教法中,樂並非五欲受刺激後的世樂,而是離開苦的壓迫,心靈上平靜的快樂,因此在佛教中經常提到「離苦得樂」,離開苦的逼迫,心性的本質就是快樂。智慧在佛教中稱之為般若,般若的智慧不同於世間知識的累積,而是妄想煩惱的排除,無明執著的捨離;世間的知識如同是個加號,而般若卻是個減號。古德云:「無境不照,名為般若」,如同鏡子一般,鏡子上不染一塵,才能反應出真實的相貌。慈悲與智慧是修習學佛的兩大主軸,古人常用以鳥的兩翼來比喻悲智雙運,見石法師更指出,慈悲必須以智慧為本,並以圓規為喻,智慧如同圓規的圓心支點,而慈悲如同半徑,沒有智慧的支點,無法為法畫圓,而悲心越大,半徑也就越大,人生的圓就能畫得更大。

  以在職場的處世做為例子,指出慈悲是平等的關懷生命,智慧是無私的處理問題,並以「慈悲待人,不分人我親疏;智慧處事,了達輕重緩急」來勉勵大眾。佛教中淨土世界的成就是圓滿的展現,有圓滿的因,才有淨土的果報。在利他中成就自己,藉為眾生的服務,來落實佛法的履踐,在一般企業經營的過程中,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,貪圖自我私欲的擴張,如果能換個角度思惟,換成是一種承擔。企業的經營是對員工生計的承擔、對社會道義的承擔,對國家發展的承擔,如此便是佛法積極的實踐。演講後,大眾發問踴躍,見石法師不厭其煩的一一解答。當晚下榻於黃峰彬居士經營的Days Inn,隔日早晨與大眾居士共用早齋並隨席談禪。